长大发[2006]30号
关于印发学校2006—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
各党总支、校属各单位:
《长江大学2006—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》经学校一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和校党委常委会研究批准,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执行。
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
长江大学2006—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
为促进学校事业快速、健康发展,实现战略目标,特制定本规划纲要。
一、长江大学组建以来的发展状况
在湖北省委、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,学校按照“平稳起步、快速推进、缩短磨合、改革创新、跨越发展”的方针,坚持用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指导办学实践,促进融合发展,努力创新求强,实现了“十五”期间的发展目标,完成了发展战略“三步走”的第一步,办学实力和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。
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。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,新增3个博士点,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新飞跃;硕士点由20个增加到46个,涉及的学科门类由4个扩大到10个。本科专业从67个发展到80个,涵盖了除哲学、军事科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,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人才培养结构不断优化。校本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7009人,其中,普通在校研究生569人,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6420人,留学生20人。另外,有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1044人,成人教育在册学生30000余人。
教学质量稳中有升。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不断加强,新增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有4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、8门省级精品课程;有1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、1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,教学质量在学生扩招和合校过渡时期保持稳中有升。
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。近三年来,科研经费、成果水平连年攀升,新增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976项,累计科研经费达到1.97亿元,2005年科研经费比2003年增长129%;有4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、省部级奖励,其中,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;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509篇,其中264篇被SCI、EI、ISTP收录。
师资队伍素质整体增强。全校现有专任教师2035人,其中具有博士、硕士学位的890人,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43.7%;具有高级职称的913人,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44.9%。
办学条件逐步改善。现有校园占地面积215.8万平方米,校舍总面积达到108.6万平方米。固定资产总值10.03亿元,其中,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.054亿元。图书馆藏书246万册,并拥有覆盖各校区的校园网络资源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。
管理平台基本建立。初步形成了校、院、系三级建制,校、院两级管理,以院为主的管理体制;试行院(系)、机关目标管理,全校形成了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;办学外部环境逐步改善,学校被中国石油集团继续纳入共建单位,并与40多个石油企业和石首市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、校地合作关系;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循序渐进,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明显,党建、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。
学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,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。主要是:学科发展不平衡,融合交叉不够,国家重点学科、国家重点实验室、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;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,新办专业数量较多、建设任务重;科研整体水平不高,研究力量分散、创新团队较少,代表研究水平的标志性研究项目和成果不多;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,缺乏引领学科发展的学术带头人;校区分散、校园和校舍面积较紧张,办学经费不足,学科发展支撑条件薄弱;管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,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需要进一步深化。
二、“十一五”期间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
“十一五”时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,国家将重点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、加快城镇化进程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。这些都对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,也提出了挑战。
(一)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
石油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。国家大力实施石油能源战略,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,促进了地矿油、农林水等特殊行业的快速发展;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要求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,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;湖北省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,要求优先发展教育,为中部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。长江大学的学科布局及办学优势,正好适应了国家战略任务和石油行业、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,这将给学校发展创造新的契机。
学校自身竞争力增强的机遇。实施“科教兴国”战略、建设创新型国家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高校的作用更加显现。合并重组的长江大学,学科门类更加丰富,综合实力明显增强,特别是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取得,进一步提升了发展平台,增强了参与竞争的能力。
(二)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
教育竞争的挑战。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、国际化,使高等教育在国际、省际、校际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,并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和分层趋势。长江大学处在经济欠发达的非中心城市,缺乏办学区位优势,学科基础及发展不平衡,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难度大,招收高质量学生和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压力。
办学条件的挑战。当前,学校存在事业快速发展与基础设施薄弱的突出矛盾,主要表现在:校园面积偏小,校区比较分散,资源共享性差,校园建设任务艰巨;教学、实验用房紧张,仪器设备、图书文献添置和更新量大;办学经费来源少,发展资金不足,增收能力较弱。
三、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
(一)办学指导思想
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本科教育为主,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;以教学为中心,大力开展科学研究;坚持内涵发展,推进产学研合作,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;立足湖北,面向全国,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。
(二)总体发展目标及战略
用20年左右的时间,跻身全国高校100强。实施“三步走”的发展战略。
第一步(2003—2005年):重组资源,融合发展,构建综合性大学雏形。
第二步(2006—2010年):重点突破,跨越发展,综合实力稳居省属高校前三强。
第三步(2011—2025年):全面提高,协调发展,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校100强。
“十一五”期间,要走好发展战略的第二步,综合实力居湖北省属高校领先地位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全面提高教育质量;加快扩充教育资源,强化学科基础保障;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,争取在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、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、学科领军人才等方面取得突破,促进学校由规模大向实力强转变。
(三)具体目标
长江大学2006—2010年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:实现“三个提高”、上好“三个台阶”。
1.学科水平大幅提高。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上新水平,构建数量适度、结构合理、水平较高的学科专业体系。到2010年,博士点达到10个左右,争取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,硕士点达到80个左右;省部级重点学科达到20个左右,省部级重点实验室、工程中心、社科基地达到12-15个,力争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取得突破。
2.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。按照稳定规模、优化结构、提高质量的原则,到2010年,校本部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35000—38000人,其中,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发展到3000人左右,普通本科生控制在32000—35000人;独立学院在校生达到12000—15000人。学生的创业精神、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明显增强,本科毕业生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、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、年度就业率均居湖北省同类高校前列。
3.办学效益明显提高。教育资源有效利用,办学功能充分发挥,创收能力不断增强,管理成本控制合理,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。通过增收节支措施,确保事业快速发展,实现职工收入逐步增长,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。
4.师资队伍建设上新的台阶。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,一批学科拥有知名度高的领军人才。到2010年,专任教师总量达到2350人左右,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0%以上,教授、副教授达到专任教师的50%以上,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0%,其中,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25%左右。
5.科研实力上新的台阶。科研层次、规模、成果跃上新水平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学校被SCI、EI、ISTP、SSCI收录的论文数达到1000篇左右,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0项左右,争取国家级成果奖2—3项;科研经费逐年递增,2010年达到1.5亿元。
6.办学条件上新的台阶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,校容校貌根本改观。整合、扩充教育资源,逐步实现校本部一校区办学。到2010年,建成数字化校园,师生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。立足荆州办大学,开设武汉基地,拓展学校发展空间。
(四)2025年事业展望
2011到2025年是长江大学发展战略“三步走”的第三阶段。到2025年,即长江大学组建20周年的前后,实现跻身全国高校100强的目标。
学校各项建设全面加强,教育质量、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,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,整体达到全国同类高校一流水平,使学校在更高的平台上良性发展。
四、主要措施和保障体系
“十一五”期间,要抢抓机遇、深化改革、强化措施、加快发展,大力实施学科、质量、校园等重点建设工程,全面提高教育质量、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,确保事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。
(一)实施重点学科建设,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
1.精心实施学科建设规划。根据建设“地矿油学科群、农林学科群、信息学科群、工程学科群、医学及生命科学学科群、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群、经济与管理学科群、基础科学学科群”的构想,凝炼学科发展方向,找准建设的切入点,提高学科建设水平。进一步优化院、系设置,打破学科的院系界线,促进学科深度融合,强化优势学科,壮大通用学科,扶持新兴学科,发展交叉学科,营造理工交融、文理渗透的学科发展生态环境。加大对博士点学科、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,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,形成优势突出、基础稳固、良性互动的学科发展局面,力争石油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水平或具有显著的特色与优势,成为代表学校水平的标志。继续加强学位点立项建设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,增强学科发展的后劲,争取“十一五”期间博士点、硕士点的数量大幅增长,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。
2.创新学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。按照“全面规划、重点突破、分层建设、整体提高”的思路,分国家级、省部级和校级重点学科三个层次进行规划、建设和管理。推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,将学科建设的职责和目标分解落实到院系及学科带头人,并将人、财、物的支配权直接与职责、目标挂钩。建立健全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制度,学科建设经费按项目启动,严格执行专项经费管理办法;建立优胜劣汰的学科建设动态管理机制,实施评估验收制度,强化学科建设项目的检查、验收评估。
(二)实施“质量工程”,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
3.实施人才培养“质量工程”。强化教学中心地位,树立全员质量意识,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,全面提高教育质量。加强招生工作,提高生源整体质量,把好人才培养质量的入口关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,加大专业调整、改造力度,提高专业建设水平;整合优化课程体系,及时更新教学内容,重点建设30门左右的校级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,力争国家级精品课程取得突破,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5门以上。认真分析教学工作现状,对照教育部评估方案找差距,提前进行整改建设,力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。
4.深化教育教学改革。转变教育思想,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,组建一年级教学工作部,试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,强化基础教学和养成教育;进一步完善学分制,实行弹性学制,因材施教,注重个性发展,激发学生学习动力;大力推进形式多样的合作教育,开设主辅修专业、双专业、双学位,培养复合型人才,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,完善学生就业指导系统,建立以院系为主的就业指导机制,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。积极发展继续教育、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,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。
5.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。切实搞好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,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。以公共课、学科基础课为主,建设校级教学实验中心或实习基地,争取3—4个进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。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,通过“共建、共享”等方式,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,建设高规格的临床教学医院、实习基地和师训基地。创建“大学生科研创新基地”,积极开展大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、社会实践活动,倡导优秀学生自主创业。
(三)实施“人才工程”,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
6.实施“人才强校”战略。坚持稳定、引进、培养、使用并举,采取超常规措施,着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、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。实施人才引进计划,五年内引进400名左右的中青年人才;实施人才培养工程,建立完善首席教授、学科带头人、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制度,培养或引进10名左右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,30名左右国内知名度高的学科带头人,200名左右校级以上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教学名师。转变人才工作思路,除大力引进和培养专职教师外,采取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、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人才管理模式,共享社会人才资源,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。
7.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。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,合理控制各类人员的比例。要特别重视高层次人才的稳定工作,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,盘活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。加强师德建设,增强教师责任感,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;完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,逐步建立流动有序、能进能出、能上能下的良性竞争激励机制;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,尊重教师学术个性,发挥教师特长,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。
(四)实施“校园建设工程”,改善办学基本条件
8.加快校园规划建设。重点扩建东校区,完善和利用好其它校区,逐步实现校本部集中办学。按照统一规划、分步建设的原则,抓紧东校区主体校园的规划设计,尽快完成征地、拆迁工作,启动工程建设,力争在2008年前完成东校区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的一期改造扩建工程,2010年前基本建成具有现代性、生态型、园林式、数字化等特色,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美丽校园。办好荆州主体,开设武汉基地,使其成为科技创新、成果转化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平台。
9.大力改善办学条件。扩充教学、科研基础设施,提高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;改善图书、档案的馆舍条件,增加图书文献资源;加快校园数字化进程,建设先进的校园网络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,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。
(五)构建学术平台,增强科技创新能力
10.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。加强引导,整合优势,高效配置科技资源,加速学科综合集成,组建西部石油研究中心等实体,培育科研创新团队,提高承揽国家基金项目、重大攻关项目等高级别课题的能力。采取扶持政策,壮大通用学科、基础学科的研究实力,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,形成新的科研增长点。加强科研平台建设,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,全方位争取各种建设经费,形成政府、企业和学校共同投入建设的良性机制,力争在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。建立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,提高科技产出效率,争取被SCI、EI、ISTP、SSCI收录的论文数有较大增长,在国家科学技术奖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上取得新突破。充分发挥学报的学术窗口作用,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影响。
11.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。继续加强石油行业和地方应用项目研究,提高学校对石油行业和地方经济的科技贡献率。石油类学科要结合国家石油能源发展战略,深化产学研合作,搭建石油高科技研发、交流和合作平台,扩大石油石化市场份额;通用类学科要增强市场意识,找准与工业界合作的切入点,加强基础应用研究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;农业类学科应发挥科技、智力优势,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。要通过对石油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,争取石油行业和省、市在学校设立工程中心、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,组建长江大学科技产业集团,鼓励教师建设成果中试(孵化)基地,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,投身荆州“工业兴市”行列。
12.加强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。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、校友资源和校名无形资源,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,实施形式多样的共建工程,争取更多的办学支持。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,大力引进国外智力、资金、人才和技术,推动国际合作研究、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,提升学校教育国际化程度;积极发展互派留学生教育,开展“1+3”、“2+2”等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努力扩大留学生规模。
(六)深化校内管理改革,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
13.完善校、院(系)两级管理模式。建立完善决策、执行、评估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,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;逐步扩大院(系)管理权限,建立责权利统一、管理重心下移、管理机制合理的新模式,激发办学活力;加强院、系工作评估,建立激励、约束机制,促进院、系快速健康发展。进一步理顺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,改善办学条件,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14.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。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、全员聘用合同制,试行富余人员待岗、内退制度,逐步建立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、竞争择优、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。开展定编定岗,明确岗位职责,健全考核制度,强化奖酬金的激励作用。按照“效率优先,兼顾公平”的原则,把每个职工的收入水平与办学效益、工作实绩挂钩,逐步建立按劳取酬、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,确保教职工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。
15.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。着力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,按照现代企业制度,建立完备的“独立核算、自负盈亏”的后勤实体;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,增强后勤活力;加强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,引进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,细化管理过程,提高后勤保障质量;不断扩大校内外市场,增强市场竞争力,提高经营效益,减轻学校负担。
(七)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,保障学校改革和发展
16.加强领导团队建设。加强党风党性教育,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。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,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;深化干部制度改革,推行干部任期制、轮岗交流制,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,努力建设一支思想优秀、作风优良、精干高效、结构合理、战斗力强的领导团队,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和开创发展新局面的能力。
17.加强精神文明建设。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,培育具有长大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;成立校园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,积极发展校园文化产业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。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,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。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设施,丰富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;深入开展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教育,提高全员思想道德素质。
18.探索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。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,实行校务公开,建立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,紧紧依靠教职工民主办学,构建和谐高校。充分发挥民主党派、工会、共青团、学生会等组织和离退休人员的作用,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为学校发展服务;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,落实技防、人防措施,创建平安校园。
(八)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,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
19.加强财源建设。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和中央共建专项基金;拓宽学校自筹经费渠道,运用市场机制,吸引海内外企业、校友和社会资金办学;积极争取中长期贷款项目,充分利用金融、信贷等手段提高学校融资能力;加强本专科生学费收缴工作,推进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,发展独立学院、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,壮大科技、文化产业,增加办学资金。通过争取中央和湖北省财政投入、荆州市征地及建设减免、社会捐赠、学校自筹资金、银行贷款等方式,五年共筹措发展资金6-8亿元,确保事业发展需要。要开源节流、精细管理,加强办学成本的分析和控制,大力倡导艰苦奋斗、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,建设节约型学校。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财务约束和激励机制,加强审计监督,开展效能监察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。
20.健全完善规划的制定、协调机制。校属各单位要提高对《规划纲要》实施重要性的认识,校机关有关处室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,制定出学科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、校园建设等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;各院系也要根据《规划纲要》及相应的专项规划精神,制定本单位发展规划。要将《规划纲要》的目标和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单位,纳入院系、机关目标管理任务进行考核,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实现。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信息沟通机制,实时掌握规划实施的进程和问题,以便进行调控、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