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长江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
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本科教育为主体,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;以教学为中心,大力开展科学研究;注重内涵发展,推进产学研合作,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。立足湖北,面向全国,拓展海外,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。
根据办学指导思想,学校在本世纪前二十五年的定位是:
目标定位: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。
实施“三步走”的发展战略
第一步(2003—2005年):重组资源,融合发展,构建综合性大学雏形。
第二步(2006—2010年):重点突破,跨越发展,综合实力稳居省属高校前三强。
第三步(2011—2025年):全面提高,协调发展,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校100强。
类型定位:教学研究型大学。
层次定位:以本科教育为主体,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,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,形成适应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的、合理的层次结构。
科类定位:综合性大学。以地矿类学科为特色,以工、农学科为优势,理、文、管、经、教、医、法等其它学科协调发展。
服务面向定位:立足湖北、面向全国、拓展海外,服务中部崛起战略和石油能源战略,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石油能源国际化的需要,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。
人才培养目标定位: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(简称“两创人才” )。
二、长江大学“十一五”发展规划(摘录)
长江大学自2003年8月正式组建以来,按照“平稳起步、快速推进、缩短磨合、改革创新、跨越发展”的方针,坚持用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指导办学实践,促进融合发展,努力创新求强,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,实现了“十五”预期的发展目标,完成了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第一步,办学实力和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。
(一)“十一五”期间的发展目标
总体目标:“十一五”期间,学校要走好发展战略的第二步,实现综合实力稳居省属高校前三强的目标。
战略任务: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全面提高教育质量;加快扩充教育资源,强化学科基础保障;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,争取在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、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、大师级学者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,促进学校由大校向强校转变。
具体目标:实现“三个提高”、上好“三个台阶”。
1、学科水平大幅提高。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上新水平,构建数量适度、结构合理、水平较高的学科专业体系。到2010年,博士点达到10个左右,争取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,硕士点达到80个左右;省部级重点学科达到20个左右,省部级重点实验室、工程中心、社科基地达到12-15个,力争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取得突破。
2、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。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,本科规模基本稳定,继续教育、职业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。到2010年,校本部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35000--38000人,其中,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发展到3000人左右,普通本科生稳定在32000--35000人;独立学院在校生达到12000--15000人。学生的创业精神、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明显增强,本科毕业生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、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、年度就业率均居湖北省同类高校前列。
3、办学效益明显提高。教育资源有效利用,办学功能充分发挥,创收能力不断增强,管理成本控制合理,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。通过增收节支措施,确保事业快速发展,实现职工收入逐步增长,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。
[FS:PAGE]4、师资队伍建设上新的台阶。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,一批学科拥有知名度高的领军人才。到2010年,专任教师总量达到2250人左右,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0%以上,教授、副教授达到专任教师的50%以上,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0%以上,其中,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25%左右。
5、科研实力上新的台阶。科研层次、规模、成果跃上新水平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学校被SCI、EI、ISTP、SSCI收录的论文数达到1000篇左右,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0项左右,争取国家级成果奖2-3项;科研经费逐年递增,2010年达到1.5亿元。
6、校园建设上新的台阶。办学条件显著改善,校容校貌根本改观。整合、扩充教育资源,逐步实现校本部一校区办学。到2010年,建成数字化校园,师生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。立足荆州办大学,开设武汉基地,拓展学校发展空间。
(二)2025年事业展望
2011到2025年是长江大学发展战略“三步走”的第三阶段。到2025年,即:长江大学组建20周年的前后,实现跻身全国高校100强的目标。
学校各项建设全面加强,教育质量、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,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,整体达到全国同类高校一流水平,使学校在更高的平台上良性发展。
(三)办学思路
1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,促进学校快速健康发展。
学校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和自身办学现状,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,创特求强,适度控制办学规模,优化人才培养体系,合理配置教育资源,追求规模、结构、质量、效益的和谐统一;突出主线,兼顾其它,在处理学校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时,要以培养人才为主;在处理多种层次、多种形式办学的关系时,要以本科教育为主;在处理校内各项工作的关系时,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;坚持以人为本,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,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,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。
2、坚持分类指导,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。
由原四校合并组建的长江大学,学科门类较多、学科特点各异、学科基础不一、新办专业比例高的校情,决定了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式上,必须坚持分类指导,实行分级分类建设。根据学校建设八大学科群的总体目标,促进学科深度融合,营造理工交融、文理渗透的学科生态环境;对不同定位、不同类型的学科,按照其战略地位、影响大小、基础强弱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支持政策,引入竞争机制,依据学科级别配置师资队伍及相应资源,鼓励各学科凝炼方向,发挥比较优势,各展其长,特色制胜,形成“一马领先、百马奔腾”的学科发展局面,提高学科建设水平。着眼科技创新体系建设,构建高水平学科梯队,地矿类学科要结合国家能源战略,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发展研究生教育,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,在创建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方面发挥领头作用;教学型院系要立足于高素质人才培养,以教学促科研,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提高,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石油能源战略提供人才、科技支持。
3、坚持质量立校,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。
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,学校要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,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,重点抓好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核心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。学校要基本稳定本科规模,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,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,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、与学科实力相符、研究生与本科生规模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;不断转变教育思想,树立以个性发展和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;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,提高课程、教材、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水平;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优化培养方案,改革人才培养模式,坚持传授知识、培养能力、提高素质并举,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;强化教学管理,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,营造良好的校风、教风和学风,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。
[FS:PAGE]4、坚持开放式办学,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。
学校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自身规律,遵循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适应规律,坚持开放式开学,依托石油行业优势和区域办学背景,谋求与国家三大石油公司共建共管,与地方政府结成战略联盟,积极发展校企合作、校地合作乃至国际合作,传承和光大学校多年来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,并由过去较单一的工科类产学研合作,推广发展为工、农、师范、医等多学科、多领域、多层面、多形式的合作教育,使合作教育、联合办学成为学校联系社会各界的桥梁,成为学校多渠道融资办学的平台,成为学校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、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的基地。通过开放式办学,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功能,搭建有利于学科发展、对外合作与学术交流的平台,办好荆州主体,开设武汉基地,拓展学校发展空间,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。